细数购物 app 内置游戏陷阱

几曾何时国内一众购物 app 里面开始搞一些小游戏,当然名头一般都是打折扣送“礼物”的旗号,殊不知天下最贵的东西就是免费的,这里列举一下他们常用的技巧,帮助大家规避这类陷阱。

线性变指数

通常人们对一个事情的感知在线性的情况下会比较有“盼头”,因为朴素的思维下干多少活收获多少价值,然而这种游戏很大程度上就利用了人们对其不熟悉的情况下错误的线性插值估计。比如设定一个目标需要 100 分,一开始通过一次劳作可以换 10 分,当然大家很自然地就以为劳作 10 次就结束了,目标达成免费礼物拿走。但是玩到 50 分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劳作贬值,一次劳作只能活得 5 分了,想想看似乎还是只需要 10 次对吗?等到 6 次后(剩余 20)进一步贬值,这时一次劳作只能换 2 分了,操作了 5 次(剩余 10)后竟然只给 1 分,你以为真的只有 10 次了,到最后它还能继续降低到 0.5 甚至 0.1 分的增量。假使她真的在 1 分就收敛了,大约付出了 26 次,是你一开始估计的 2.6 倍,如果它更没下限一点,你的总付出可能是 5-10 倍。

这种模型有不少的表现形式,另一种就是换成“扔骰子”,一开始扔一次就有很高的概率给 6,一旦达到了某个级别,马上 6 出不来了,经常出来 3,最后进一步下降到 1,离目标越近越不给大的点数。这个方法更隐蔽,因为它调整的是期望,每一次操作看起来随机,但是导致的综合效果跟上面是一致的。

设置门槛

另一个常见的策略是通过表现的很大方将用户吸引进来,但是在关键的设置一个关键的门槛,这个可以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也可以直接是要求购物才能获得的某种通关许可。不要小瞧了这个门槛,基本上都是精心设计,前期不会告诉你,直到最后一刻图穷匕见。比如一个目标需要 100 分达成,早期给你送大礼,抽奖了你看拿到了 80 分,你想只差 20 了,好了看看怎么能搞定,哦要操作两次,又获得了 16 分,那最后是不是 4 分就可以很快搞定呢?那就天真了,这四分要求通过邀请亲朋好友才能完成。

你想一个人能有几个亲朋好友,亲朋好友里面又有几个愿意跟你一起在这种垃圾游戏里面耗着?就算你跟父母关系好,通过这一手拿到了两个目标,但是很快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目标他们就被排除在外,那这区区四分怎么搞定呢?搞传销吗?

分散奖励

就算你花了自己的资源,或者厚着脸皮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帮了忙,或者下了血本购了物,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目标,它许诺的可能是看起来无敌的“1000 分”,你看到这个号称的 1000 分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老子辛辛苦苦才挣 100 这么多肯定到手了就是富豪了”,那你可就又上了对方的道了,等你费尽千辛万苦实现了它要求的种种条件后,一段眼花缭乱的动画后,它会给你一个复杂的设定你才能真正的拿到这 1000 分,比如,它第一天给 200,第二天给 300 百,第三天给 500。也许你觉得这没什么吧,等到你开始用这些分干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这是故意的啊!

比如他可能还有另一个目标,完成的话可以拿 500,但是这要求一次性投入至少 500,但是好巧不巧它提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正是你拿到 1000 分的第一天,但是你手上只有 200 分,你就算再努力这 500 的目标肯定达不成吧,等到第二天你又拿到了 300,或者这个目标的价值开始缩水,或者他又加码了要求。回头一看我不是挣了 1000 分肯定可以搞定这个只要 500 分的目标的吗,为什么最后却拿不到这么低分数要求的目标呢?

无谓的消耗用户时间

除了以上镜花水月的目标以外,这类游戏还有一些更加无聊消费用户时间的策略

  • 加动画: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段无法跳过的动画(而且非常拙劣)
  • 设置按时间提供的奖励,错过不候,比如说起来 100 分奖励但是一定要 10 分一次,每一次间隔的长度逐步变长,一开始还是 1 分钟,最后甚至要等一天
  • 逛街多长时间给一定的奖励
  • 访问多少次给一定的奖励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用户的时间不是钱!

干扰用户

更 low 的一些事情这些游戏也能做,比如实打实的优惠的情况下,它就会开始干扰用户。比如常规操作消耗 10 点资源,这时他突然善心大发说只消耗 5 点了,限时 1 分钟。那大家第一反应当然是冲冲冲我要充分利用这 1 分钟,对吗?你想他每操作一次还得放一次动画,算下来满打满算你能操作 20 次呢,你以为你能省 100 点资源?那是你没见过更无耻的设计师,它这时会突然一下蹦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你以为是奖励,但是其实什么都不是,看了动画点完之后 1 分钟的红利期变成了 10 秒,匆匆操作两次才省 10 点资源。天呐,为什么这个时候会蹦出来这些东西,为什么看动画计时器没停?嘿嘿,它才不会告诉你,你看购物等时间过掉换积分的时候,任何离开页面的操作,即使是它主动蹦了个动画给你让你点掉,那个计时器都会停的呀,但是到了这个红利期,这个计时器怎么就不停了呢?

嗯,它有一些角落会搞的很正式的说这是我的游戏规则云云,又有谁会去看呢?

鲶鱼效应

玩游戏嘛,最常用的就是让玩家相互卷了,设置一个很小的奖励,当你让两个玩家互拼才能获得的时候,大家往往花掉了超出理性的成本。这对那些拥有额外奖励的人更是如此,比如我花了血本挣了不少分,理论上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突然来了个比赛,他要我半小时跟一个人拼,为了赢对方,我可能要在短短时间里花掉比正常高一倍甚至更多的积分,而且它可以一会再来一个,一会再来一个,再富有的玩家也会很快亏空,而“完美的错过”其他机会(因为机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系统知道玩家没有能力完成)。

更有甚者,匹配对手的策略很明显并不是随机的。系统不会没事给你小白虐,让你轻轻松松躺赢,基本上都是财力相当的对手,拼起来才更有火光对不对,对耗的结果当然是平台躺赢了。

沉没成本

我们看到,到这里游戏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看似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将人吸引进来,通过在“合适的时间”不断的提供新的(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让用户在游戏里面消耗大量的时间。等到一个免费的小礼物需要的要求看似完成了 99%(你也知道这不是线性的),花去的时间可能已经是上百小时以后,你会愿意继续玩上“几小时”获得最后的 1% 吗?嗯之前的成本难道白费了吗?有理性的话你应该意识到这 1% 很可能还需要几百小时吧!

既然沉没成本如此之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始这个游戏呢?拒绝购物 app 的游戏,从你我他开始,不要让资本家这种歪心眼得逞。

什么?游戏一开始会告诉你谁谁谁都拿到了礼物?你信吗?信就上钩了。我是不信的,我没看见任何人拿到了礼物,相反是大家日渐消瘦的钱包,憔悴的生活。

管制

市场上这种病态的东西是不是可以任由资本家实现,而政府却可以坐视不理,从某种角度这类游戏跟诈骗没有本质的区别,玩家是不可能拿到真正后台送出了多少礼物的数据完成理性的思考的。从历史上看,往往只有非常多人收到了利益的损失之后,政府部门才会开始有所作为,美国这里可能就是集体诉讼,这就给了这些资本家相当大可操作的空间。而且越是有钱的资本家,这类操作的手法越繁复,越难找到法律上被制裁的机会。

也许这种时候,我们只能记得“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这一条真理吧

细数购物 app 内置游戏陷阱

最近碰到的糟心电池

这两年移动电源的概念在不少应用里面开始普及,一块一度电的电池价格大概降到了 500$ 以下,业界正在完成从三元锂到磷酸铁锂的转变。早些时候买了块 EcoFlow River 2,算是基本入了个门,比较欣赏他家的快充以及 app 支持,256Wh 的电池给 Raspberry Pi 和一个相机供电可以完成两天多的 timelapse 没什么问题,只是这个价格没有达到 0.5$/Wh 的水平(售价得到 ~120$,一般只有 150+),有点让人觉得膈应。后来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 TenergyGolabs 有款 300Wh 的电池,可以比较一下外形,这款这款,感觉同一个厂贴的牌,为了避免误伤,我这里只说 Golabs R300,与 Tenergy 无关(我并没有购买或者拆开过),售价时不时会下探到 100$,符合这里提到的售价,于是这次机缘巧合购入了台。主要看了这个人的详细评测,觉得至少用料不算太差,软件上没有 EcoFlow 家好,但是作为一个用途比较小众的电源,app 的支持可能也用不上。

一个让我觉得可以试试这个电源的原因是它本质上是 LFP 电池,直接可以输出 12V DC,很多灯具供电其实就够了,而且它直接提供了三个 12V 的输出,其中两个都是 5.5/2.1mm 常见的插头。这意味着不需要 buck converter 之类的升压降压,效率高了很多。而 River 2 竟然只提供了车充一个头,还得转,这点有点对不起它的售价。

不过令我震惊的事情是收到了这款电池之后发现的情况。其中一个摇晃了一下发现有东西在里面滚动,我第一反应不会是什么螺丝在里面吧。询问了卖家之后,卖家小哥最后提供了一个替换的电池,因为我本打算把这玩意放车上,万一真的有螺丝在里面短路还是什么,这可不是损失几十块的事情。稳妥起见,我简单的测试电池可以工作后就在没有打开了。后来卖家小哥同意再给一台之后,下决心一探究竟。这玩意用的螺丝还不是那么常见 torx T10 型号(不是常见的梅花、一字或者六角,而是六角星),一般的螺丝刀里面可能带了个这个类型的接头,但这货的螺丝孔非常非常的深,一开始以为随便买个套装就能够到,结果寄过来的 T10 是个 60mm 杆,仍然探不到里面的螺丝,后来买了个 100mm 的,勉强够到绝大部分的螺丝,但是感觉可能要 150mm 才比较安全。

拧螺丝的时候其实就有点嘀咕,为啥有的螺丝似乎非常松,这个带磁吸的螺丝刀没拧一两圈就可以把它弄出来了。等到可以打开一半的时候其实已经能窥视到内部一二,它前后两块塑料模具之间螺丝承力的部分是塑料,而这种圆柱形的结构已经碎裂了,这更加让我担心里面滚动的是螺丝。经过几天的尝试,最后终于完整的打开了这块 Golabs R300 电池,令我大跌眼镜的是,这 11 个用来闭合前后两块部件的螺丝,有两个在里面,几乎所有的螺丝孔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也许是二手货前面的买家拆过?也许是出厂之前的装配工人拧螺丝太用力,把里面的塑料已经弄坏掉了,运输过程中加上颠簸,已经无法承受这重量?

Golabs R300 内部结构

一般这种电池都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 锂电池本体:这部分看起来与 YT 上所说吻合,的确是用的 LFP 电池
  • 直流部分,主要是从电池把 12V 接过来,通过不同的端口输出出去
  • 交流部分:需要一个硕大的 300W 的逆变器,直流进去交流出来,然后接到面板上的插头

我发现电池塑料壳里面一共捞出来 4 颗螺丝,其中两颗是前面固定前后面板的螺丝较大,另有两颗较小的还不知道哪里来的,后来发现竟然是逆变器上面固定逆变器的四颗螺丝,其中两颗消失了(正好匹配),另外两颗也摇摇欲坠。我的天哪,这电池是吃了一记降龙十八掌震的全身经脉已断了么?

红框内是机身内取出来的螺丝,靠左的两颗是固定逆变器中四颗中两颗,右上黑色破碎的塑料是这些固定这些螺丝的部分

这么深的螺丝孔,但是螺丝却这么短,也没有金属加固件,这也许真的是个设计缺陷?也许电池还能拼回来继续用用,可是想到内部如此状况不禁担忧,这公司不会已经倒闭了吧

也许这个还能装回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使用,但是可能真心不想再碰这个牌子的设备了。

最近碰到的糟心电池

从大疆 Action 2 的产品设计谈开去

算是一个中度大疆用户吧,手上有他家的无人机的同时还购入了 Action 一代与 Pocket 一代,当然主要是购入二手的因为感觉新的溢价还是有一定的成分的。前段时间 Pocket 3 出来之后感觉不少老设备又开始跌价,终于决定买一个 Action 2 代玩玩。其实对这款设备的期待很低,主要刚发布的时候大家发现过热,然后看到了一些设计方面的槽点。现在二手价格大约 100+ ,感觉可玩性稍微恢复一点,毕竟 4k120p 一般相机是没有这个的,这相当于可以 5x 慢放(24fps),偶尔需要弄点慢节奏的话还是可以搞搞。

不过到手了之后,我感觉这个设计是一个完全没有“理工科头脑”的人指挥着一群工程师做出来的怪胎。也许它可以作为一台原型机,在大疆的实验室里面继续呆上几年,等时机成熟了重新拿出来才是正确的做法。我没有大疆这款机型的销售量的具体数据,但是我猜很可能这算是大疆少数销量不及预期、口碑爆低的产品了。

产品的矛盾

为什么说这是个没有理工科头脑的人指挥下完成的产品呢?理工科训练讲究的是逻辑性,其中一点就是自身的自洽性,也就是能“自圆其说”,不要自己跟自己矛盾。而这款产品从头到尾都是不能解决的矛盾。

  • 体积:也许当时大疆觉得运动相机还不够小,一代的 action 可能没能扳过 gopro,于是觉得友商 insta360 的 One R (2020 年 1 月发布)模块化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于是在同年 10 月上马了这个。单模块就可以拍摄,体积确实比其他产品小,可是一旦想提高一点要求,加上另外的模块,体积的优势很快就没有了,那这个小一点能干的过直接集成在眼镜上的摄像头吗?
  • 运动:运动相机很重要一点就是环境的恶劣,因为大家要把它放在一些传统相机(贵)舍不得放的地方,继承了 action 名头的二代完全抛弃了耐操的要求,金属的外壳,一磕碰就要留印子,放包里面还怕跟钥匙之类的挤一挤划伤了,那干嘛还要沿用运动相机这一脉的命名?(好在 3、4 代回归了正轨)
  • 电池:这么小的相机,还是内置的电池,虽说有电池模块、前屏模块可以增加续航,感觉用下来还没有正常一代续航方便,毕竟前者可以更换电池,而它连换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靠连线,更搞笑的的矛盾是拍摄的主机没法“直接充电”,要么得接别的模块,要么得找个第三方的底座或者兔笼(还得带充电、一般还不支持传数据)
  • 存储:主机上只有 20+G 的存储,如果要靠这玩意拍点东西,很快就会用完,主机都不给选高配一点能多给点存储的或者干脆给到 128G 很难吗?insta360 go 好歹提供了一些选项,让人可以不是完全没得选啊。如果非得连上别的模块才能多存点,那还分模块干嘛?一个机身不香吗?
  • 防水:号称主机是防水的,感情一代不防吗?也防的不是吗,可是为啥接别的模块就不防了?哦突然想起来,这电池、存储、充电做到模块上去了,然后模块不用防?人家无线耳机没了充电盒可不影响听音乐打电话的,你一个相机没了别的模块核心功能全线打折,就为了一个区区的主机本身防水?还是体积稍微能小一点?

那为什么不要放弃个把导致各种问题的产品特性呢?就跟 One R 比好了,One R 是有自己的问题的,但是人家模块化之后目的性很明确:

  • 不是为了体积小:One R 其实只有完全体才可以使用,基本的模块包括镜头、主机、电池,全部装好了比一般的运动相机还大一些
  • 可以兼顾运动:通过使用一般的镜头模块还是 360 的模块,可以获得不同的用途
  • 电池可以换:不仅可以换相同容量的,还能换更大容量的
  • 存储:因为不需要支持单模块拍摄,就不存在存储不够的问题
  • 防水可以兼顾:需要注意的是电池那个地方得装有防水橡皮圈的(其实就不应该提供没有防水圈的电池模块)

模块化跟这些都不矛盾,反而有助于更好的电池解决方案,更多的使用功能(场景),也就是说这都是加分,至少不会减分,唯一有所牺牲的是体积(但不是特别多)。大疆这个模块化却跟所有的其他特性给干上了(减分),那到底体积小加了多少分呢?也许真有很少很少的情况,我们需要独立的主机?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我能看到唯一的一个说法是将它挂在 fpv 上面,fpv 摄像头不够好?那现在有了 air unit 3,是不是这唯一的 niche 也没了?

末了,说说这个磁吸。看了很多人的评论都是嗯好评,难道只有我觉得不好用吗?记得当年 USB type A 被人吐槽到不行的一点:每次插入前都要看看正反方向,到现在终于在 USB type C 上修正了。这个磁吸看着左右对称,但是必须按照某个方向,因为针脚前后不对称,然后磁吸就跟 USB type A 一样,接上去还要看方向的吗?这都几几年了,这工业设计还没学会前车之鉴吗?正因为这个原因,搞明白那个前屏模块为啥叫前屏,不能放在后面跟主机屏幕拼成更大的屏幕了吧

换一个产品思路

如果我们真的要一个“小”相机,是不是可以做呢?insta360 go 算是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方向:

  • 不要想在主机上放屏幕:这种小相机根本不是手拿着取景拍摄用的,它就是要跟其他附件一起放在别的位置,那它后面的屏幕有什么用呢?给谁看呢?耗的电是不是还不如用来拍视频?
  • 不要想扩展,内部存储就需要给够,如果这支持 4k,至少得 128G,像 go 3 这种连画质都可以牺牲(只支持 2.7K)换体积(小),为啥大疆这点都想不通,要么做大一点,画质上去跟友商区分开来,要么老老实实做个 1080p,把质量做好一点。
  • 不要搞金属机身,这让人随意挂的话基本上要走运动相机的路线了;要搞金属机身就不要说自己是运动相机,老老实实攻 vlog 市场也可以的。

至少这样的产品不矛盾,用起来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结的事情。如果真要把一切都搞进去,要么这还是台原型机,等着电池、芯片等等技术的突破使得它们集成在一起没有那么多矛盾了,要么上市了等着大家骂吧

产品设计的一般思路

那么我们从这个失败的例子里面能不能获得一些启发,如果我们自己需要设计一款产品,明确目标受众之后,我们需要将产品的特性一一列举出来,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取舍,矛盾的地方需要技术解决的技术解决,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注意到这种基础性的功能,不要因小(为了体积,为了模块化?)失大(拍摄的体验)。

更多的细节

估计大疆是不会为这么老的设备(三年多)提供固件升级了,可是就算使用了最后的那个版本还是有一坨问题,有人在论坛上提出来却没有人去解决,有的问题看上去是如此的基础:

  • 如果从机内把文件复制到 TF 卡上,竟然会丢失原文件的时间戳,有人提出来这个 bug,大疆竟然回复这就是应该的?那是不是我们最好别拷贝了 =,= 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这么多次迭代后懒得修?
  • gyro 数据说是 4:3 下才会在 60fps 以下帧率的设置下才能存下来,16:9 情况却只能存 100/120fps,这都不知道是如何搞出来的脑残决定,论坛上有人问吧还没人答

看了看几年前我对 action 一代的问题,一样没解决,真的是觉得自己是大厂了,小众的意见听不进去了,现在这些厂只关心那些个 youtuber 的反馈吧,他们是 influencer,万一说了自己坏话可不行,至于一般用户的反馈,晾着晾着就凉了呗

从大疆 Action 2 的产品设计谈开去